画家张建中

2019-05-23 07:25:39


作者:李书喜

纵观美术历史,悉察中外,大凡美术的进步与成功都不能离开本土文化的基脉,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华美术周遭冲击,文化基脉遇空前挑战,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和交融,促成了这个时期的大师并起,给中国美术的创作及学术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经过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当代的美术家在九十年代无论是学术视野、或者是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画家所无法企及的,其表征为;各种精美的画册丛书大量的问世,以及纷至沓来的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但是平心而论,这个时代的画家们的学术及创作功底远不足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他们往往陷入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创作之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张建中这个时候并没有长期的陷入迷茫和彷徨,很快他就认定了走传统的这条当时看来幽幽漫蔓的长路。(张建中谈自己的创作路子)

 感动是来自精神的,无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精神产生的本身,终究在思想、创作领域内藉助的先行的思想、学术资料、历史背景等等,都是由画家自己独立进行的整合结果,如笔、墨、章法、颜色等诸多元素。画家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以及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常常在作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建中将自己深深的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中,努力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学术思想来解决这些课题,使画作能够更多的承载自己的感受、情绪以及对表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张建中谈国学)

 绘画是重脑力的技术活,如果脑子里没有知识,没有对事物认知,再好的笔墨、再好的线条、再好的造型、再好的构图,又能为表现对象抒发多少内涵呢?所以有人发出笔墨等于零也就不足为怪了;反过来说你有再多的的知识、再多的认知、再多的感慨,如果没有技法,这些内容又何从表现呢?技艺、技艺,无技者,艺伏何焉!为此张建中在“技”的层面也是下了一番苦工的,先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又山水,再而攻水墨人物,这使他根基稳固,利于日后高筑。(张建中谈习画过程)

书画同源,书法、绘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没有好的书法功底,作画时的笔力就呈不济之态,线条柔软无力,书法在入到画面上时,就化作画的骨头,成为整幅画作的脊梁。同时书法又是文字的表现形式,书法能够更快的带领创作者进入到先贤、古圣的思想殿堂,起到阶梯和桥梁的作用。张建中在书法上下得工夫绝对不亚于绘画,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明显之处。(张建中谈书法)

中国诸子百家中,最早的画论,当是庄子的《外篇-田子方》,文中讲:宋元君请诸多画家作画,元君未看画作,唯对其中一位“解衣盘礴者”赞叹“是真画者也”,画家的姿态决定了作画的状态,张建中在平凉师专时虽然也是专业的美术教师,并有所斩获。但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大量的教务很能占用时间,这与一个需要大量时间创作的全职画家多少有些冲突。对于一个进取的、乐观的人来说总是能够辟弊趋利,善于把握上天赐予的每一个人生际遇。(谈学校教书的----得与失)

 善学是进步的法宝,荀子也常“终日苦思冥想,却没有片刻学习所获得的多”,张建中一面向书本学习,一面向名家请教,更在拜李宝峰为师后,潜心钻研人物画收获颇丰,作品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谈老师们的影响)

张建中广泛涉猎,艰苦努力的成果正在逐步的呈现出来,在传统领域的精耕细作,使得书法创作有整部《道德经》的成功、绘画创作有《沈均儒》的问世;在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中,使得陇东风情人物画,成为他表现和抒发自己情绪的主要题材。长期的花鸟画创作经历,使其古典人物画的配景得心应手,长期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使得山水画的章法、位置,前后分明、远近相宜、宾主有序,在咫尺之中体现千百里景物的山水画特有的优势,在他目前创作的人物画中依稀可见。广种薄收的初衷,带来了在专一领域全面的大丰收,相信张建中的收获才刚刚开始,愿他的艺术之田更加锦绣,更加灿烂,最终成为一棵根繁叶茂的大树。

   后记:张建中甘肃画院专业画家,64年生于甘肃省静宁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历任平凉医专客座教授、平凉师范高级讲师、教务处副主任、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陇东书画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数字书画频道签约书画家;曾获甘肃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平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入选平凉市222创新人才工程、2004年中国美协与中央电视台“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中国画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