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基础技法
山水画基础技法
画石起笔
画石起笔,首先掌握轮廓线条的浓淡转折,以用笔轻重、用墨干湿来表现出它的立体感。下笔时,中锋和侧锋并用,线与线之间,分分清脉络,画清楚前后块面。
画石间隔法
叠石技法在画面布局上是有其重要性。以大石间隔小石,或以小石间隔大石,是山水画传统的叠石技法。用大石与小石的穿插,易于分出前后层次。大石小石的安排位置,要求疏密相间,从轮廓线的曲折表达生动的气势。
叠石(一)
山水画叠石,要求形态稳定,行笔力求沉厚。初学用墨,先淡后浓,以累积墨色,分出块面。
叠石(二)
以侧锋行笔画石,成瘦削峻险的形态,可以表现石骨崚嶒的气势。
画山起笔
画山起笔线条,先从正面中部定下中心位置,然后构成山的轮廓。它的主要部分是山脊面,要使之蜿蜒曲折,汇集层叠,从而表达全局的气脉。
画山主峰
在山与山之间,要注意主次呼应,使主峰与其他山峰气氛统一。主峰必须雄伟耸拔,轮廓要较其它山峰浑厚。
山势气脉(一)
山峰气脉统一,关键在于掌握山峰轮廓的共同点,使前后左右,相互衬托。
山势气脉(二)
画山先定轮廓。须线条交搭蜿蜒,相互呼应,既伸展又曲折,达到山形大小虽异,而气脉相连的要求。
披麻皴
披麻皴是最基本的一种皴法,初学应从此入手。皴法在画山石时起着表现山石阴暗凹凸、脉络纹理的作用。它源于生活,是前人长期写生实践中观察所得。
披麻皴法分解
初学披麻皴,是用繁复的线条,以弧形的角度积叠起来。笔势上轻下重,表现光的阴暗,既不可刻板,又不可紊乱。要求生动地沿着边际轮廓线弧形皴擦,交叉行笔。擦是辅助皴的不足。皴擦并用,可使骨肉匀整,刚柔相济。
长披麻皴
用于表达山的高度,使山峰形态耸拔。
折带皴
折带皴用笔多以侧锋取势,以横平的线条从转折处用力。线条转,笔锋不转,是折带皴用笔特点,故宜于用干墨,使转折处有坚削的山石感,表现出山峰或平坡石骨寒瘦的气氛。
斧劈皴
斧劈皴是传统中表现雄伟山势所常用的一种皴法。它要求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壮的笔力,表达山石明暗面,以显示山石的磅礴气势。
小斧劈皴
下笔如刀斧之劈石,故用笔须笔势如刀,有刮铁感,勾斫感……相似的皴法,皆为表达山石瘦劲古朴的气质。
米点皴
出于宋代米芾所作雨景山水,故名米点皴。以浓淡干湿的平点,表达雨中山岳迷蒙的形态。
米点皴法分解
米点皴的关键在于笔墨交融,同时,须掌握渲染技法。渲染的步骤,即待墨点干透,以清水刷湿,至半干半湿时,再以浓墨阔笔抹染,分清浓淡层次,使点与点之间融和统一。
小米点皴
小米点皴有显露山形轮廓线,依据轮廓线点成迷濛的平点山,画雨中山峰多引用之,也可用于微云薄霭的春山形态。如以淡汁绿设色,即可表达春山明秀苍润的感觉。
破网皴
破网皴用笔舒卷形态近于云头皴。初学须有披麻皴、解索皴等技巧,使笔触乱而不乱,生动飞舞。
雨淋皴
雨淋皴即传统所谓的“雨淋墙头”法,它表达大山大水,有其雄伟深厚、气势磅礴的精神,其行笔多用中锋。
云头皴
云头皴在勾轮廓线条时,应圆浑如夏日云头上升,随势皴笔,细密流利,舒卷如云。
荷叶皴
用笔中锋,以山脉骨骼分出明暗面。自上而下,掌握山势。设色多以石绿染山顶,以石青分层次,以朱磦托山腰,使能明丽雄伟。
解索皴
线条如解绳索,在笔触交互中有山石明暗起伏的气势。
乱柴皴
乱柴皴以荷叶皴为基础,中锋逆锋行笔,自上而下,要求墨气淋漓,奔放有力。笔触虽乱,但不离山形脉络。
钉头皴
钉头皴近于小斧劈皴,宜表现雄伟庄重的气氛。
泼墨皴
运用泼墨皴,首先要熟悉笔、墨、纸三者的性能,要意在笔先。然后审慎下笔,阔锋横卷,使笔的轻重转折与墨的干湿浓淡相与融化。而纸的性能,更须配合一气。
马牙皴
马牙皴以纵横线条,积迭而成,多用干墨。用于表现山岳崖壁的耸拔宏伟气势。
以上不同形态的传统皴法十六种,仅供初学者在写生实践中加以创造运用。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