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走马观画”散记

2019-08-28 09:07:20 lizhoulin

法国卢浮宫“走马观画”散记

甘肃画院  张建中   


图片关键词

三十年前的1982年,国庆节是在北京度过的。一个老师带着十几名学生,集体住在甘家口浴池旅社,早出晚归一个月;起因是为看一个画展。这个展览是中法建交后“中法文化协定”的一个最大型展览:法国250年<1620─1870>绘画展览。在北京展览馆展出了卢浮宫博物馆和凡尔赛宫博物馆珍藏的法国250年间的优秀绘画原作作品,其中有普桑、勒南兄弟、华托、夏尔丹、大卫、安格尔、米勒、库尔贝等大师的作品。一个月内这个展览我们看了三次,记忆之深,至今仍萦绕于怀。三十年后,2012年的金秋,带着过去的回忆,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先后参观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梵高美术馆、伦勃朗故居美术馆等十余座美术博物馆,还走访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法国艺术家工会、德国不莱梅“艺术镇”镇政府及镇美术馆,旅行途中还邂逅了一个艺术村并探访了村民。时程虽紧,但艺术大师的优秀画作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巴黎卢浮宫是世界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当车子沿着塞纳河畔向卢浮宫前行,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许多我国前辈艺术家的身影;从20世纪初到中叶,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吴冠中等前辈艺术家就是从塞纳河畔走向卢浮宫,今天我们也循着他们的足迹步入卢浮宫。

图片关键词卢浮宫的广场上有一座金字塔形的玻璃建筑,这个“金字塔”也是卢浮宫的出入口,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据说当时改造卢浮宫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人们对这个将现代和传统结合的设计,既惊奇又有争议,但当卢浮宫整体改造完成后,法国人接受并肯定了这个奇特的“作品”,也受到全世界参观者的欣赏。没到法国之前就知道参观卢浮宫的人很多,购票需排队,人多时得排好几个小时。我们去得早,大概排了十几分钟就进入了“金字塔”。

卢浮宫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让人着迷也最让人望而生畏的博物馆。它展出的所有艺术品是法国收藏了5个世纪的成果,它的收藏范围大致从公元前8000年跨越到1848年。在18世纪开馆之初,其展品有2500件包括绘画和艺术作品,现在则达到35000件藏品。卢浮宫共有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积之大毋庸赘言,仅面对塞纳河的一面就有700米长;有人计算即使对每件展品只看一眼,欣赏完整个卢浮宫也将需要9个月的时间。但即便如此,每年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前往那里,在攒动的人头中瞻仰《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以及《断臂维纳斯》的真容。

看着中文版《卢浮宫参观指南》,手提着面包和矿泉水,面对着如此丰富的艺术收藏和迷宫般的宫殿,当我意识到三整天都不足以尽览它所蕴藏的奇迹,而我只有“一天”的时间,我决定“跑马观画”了。

一、寻找《蒙娜丽莎》

从学画开始就见到黑白的、模糊的微笑着的《蒙娜丽莎》,后来就见到彩色“酱油调”的印刷品;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印刷也越来越精美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也随之清晰迷人多了。随着人流,循着墙上的指示牌。(我观察了,在卢浮宫除了标识卫生间、咖啡厅、服务点等有指示牌,而为艺术品而设的路线引导指示牌唯有《蒙娜丽莎》一幅。)穿过好几个厅,我看到观众越来越多,终于到了,在一大片攒动的人头上面看到了蒙娜丽莎的眼睛,随着一步一步的靠近,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笑容完全看到了,还是那么神秘的微笑着。

《蒙娜丽莎》又称《乔孔德夫人》,是达芬奇成功塑造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画她的时候(1503年画起),年仅24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戚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到这位夫人在被画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他的笑还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大的波动,是一种古代妇女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意味深长,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77×53厘米)竟用去他4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妇人的肖像,而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图片关键词《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姿态优雅的双手、安详美丽的面容,连同背景上神秘的虚幻风景使得这幅全世界的“圣像”声名经久不衰,甚至成为了卢浮宫的象征。

达芬奇的作品在卢浮宫还有《岩间圣母》,《圣母圣婴与圣安娜像》等。特别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幅《圣让▪巴蒂斯特》(69×57厘米)木板油画,这是达芬奇画的最后一幅画。画面中一个头发很长的青年人形象,他一手拿着十字架,另一手食指指向天空面露微笑,他的笑容与《蒙娜丽莎》几乎是一样的。他那笑容似曾相识,可是那对眼睛睁的很大,据说有人用电脑测算,怀疑《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画他自己的肖像。而《圣让▪巴蒂斯特》又一次给观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这又画的谁呢?背景画的漆黑,他似乎从黑暗中显现,上身裸露,从右肩到手臂、脸部、右手以及隐约可见的左手暴露在光明之中。达芬奇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采用明暗对比的先躯。他在这幅画上完美地运用了这一技巧:从光明过渡到阴影,使画面产生立体感,脸部和身体的起伏更加明显。

欣赏着这些精美的世界名作,我不停地按着相机快门,只想把这些瞬间变成我记忆的永恒。(好在卢浮宫允许拍照,但不准用闪光灯)看着表已到中午,胃觉似乎停止了,不想吃。那就接着“跑”吧。

二、重逢德拉图尔、格瑞兹和夏尔丹

1982年“法国250年画展”上一幅表现一个仅被一束烛光照耀、沉思中的年轻妇女,她的右手搁在一个骷颅骨上的油画。匠心独到的光线,朴实无华的构图,简洁的处理,色彩不多,赭石色配以被红色烘托的褐色,神秘的画面效果,使我三十年都不曾忘却。这幅画就是路易十三任命的王室画师乔治▪德拉图尔所创作的《烛光前的马德兰娜》,在卢浮宫又见到了 。

乔治▪德拉图尔在世时很有名,但后来却完全被忘却了。二十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并在法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特殊地位。

他1593年生于维克塞耶,1620年之后定居于洛林省的吕那维尔。他在家乡一个著名的艺术之家学画,曾受到雕刻家雅克▪卡罗、雅克▪贝朗的影响。他虽出身显贵,却时常描绘卑微百姓生活和宗教题材,已知的乔治▪德拉图尔近五十幅画均为风俗画或宗教画,他的风格演变比较复杂,非常多的受到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根据画面效果可以概括为“夜景”和“日景”。《烛光前的马德兰娜》就属于第一类。第二类中如《圣托马》。这幅画多亏了一场广泛的公众舆论及签名运动,才没有流失国外。1988年,卢浮宫获得了乔治▪德拉图尔的这幅画。画上自然光线照耀下的圣托马沉浸在喜悦之中。在德拉图尔的作品中,此画的表现手法技高一筹。他放弃了惯用的褐、红色,代之以和谐巧妙的石色和蓝色;画的精细处还表现在人物形象极为简练,半身人像是卡拉瓦乔画派惯用的表现方法。

而更有意思的一幅画是他的《作弊者》。这幅画构图完美,加之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氛围,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卢浮宫藏画佳作。画中人物是谁不得而知,画名提到的作弊者,无疑是左边把纸牌藏在背后的人。右边穿着华丽的青年沉浸于自己的牌局。他没留意两个女人正在交换眼神,很明显他们主意已定,想用劝酒的方式赢走青年搁在桌子上的金子。牌局发生变化前,人物沉默的表情惟妙惟肖。

画面上,画家通过手势、眼神、明暗的对比,把人物微妙细腻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出来;黑暗的背影衬托出三个串通者:欺诈者所占画面比天真青年所占的大得多。

另一位画家就是让巴蒂斯特▪格瑞兹。“法国250年绘画展览”在北京展出时,他的油画《打破的水罐》就印刷在本次展览的海报和画册的封面上。时隔三十年又见到这幅画,并同这幅作品合影留念。

格瑞兹是一个很有绘画天才而内心细腻敏感的画家,他的画在当时极受欢迎,人们热衷于他全新构思的风俗画,画面具有明显的道德含义,也擅长描写人物心理,表现人物的情感真实而富有感染力。他1769年画的《皇帝瑟维尔指责儿子卡拉卡想暗杀他》一画中的审美观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的诞生。他在法国作家卢俊、伏尔泰、英国作家理查德松富有同情心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更广阔的题材。他刻意发挥表达情感的才华,在只有一个人的画面上也是如此。如《打破的水罐》,表现的是一个刚脱离少女时代的娇弱女子,她右手肘部挂这个水罐,上面的裂口很突出,加上双手的姿势,暗示她失去了童贞。具有很强的寓意象征色彩。

还有一位最值得回味的画家是让▪巴蒂斯特▪西米昂▪夏尔丹。从我开始学画时就很喜他的静物画,直到后来见到他的人物画原作《饭前祈祷》在北京展出,又惊叹他的表现技巧和才情。这次在卢浮宫又看到他的三十多幅作品,但这幅《饭前祈祷》依然是夏尔丹最精彩和最有名的作品之一。画面上,母亲正在用既温和又严肃的态度,让小女儿作饭前祈祷;这是一个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显然,这幅画近似荷兰风俗画,但夏尔丹加入了他个人的特色,他用色均匀,笔调轻柔,光线把握得恰到好处。

夏尔丹同华托和弗拉戈纳一样,是当时法国的大画家之一,画风朴实而矜持,精确而宁静。他开始主要画静物,后来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在他的风俗画中,人物都同他画的静物一样静止不动。他画的母亲和孩子就同他的瓷器、酒杯和瓶子一样,只不过是他用以作画的凭借。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油画技巧:调子准确,色彩处理恰到好处,以及用无数小笔触精心组成的颜料。夏尔丹用这种方法能够表现出果类的柔润、金属的光彩、玻璃的透明、肉体的温暖、餐巾的洁白和丝绸的光泽,从而歌颂日常生活,引导我们去欣赏生活中的美。

夏尔丹在逝世前几年,因疾病缠身,不能长时间静坐画油画。年过七十后又开始画色粉笔画,其中《自画像》和《画家的夫人》最有名。他以一种几十年后的画家才有的勇气,采用了不同颜色小笔触的技术,巧妙地用色调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光的效果。后来德加就是这种画法的出色继承人。

图片关键词奔走在卢浮宫,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看着满壁的画作,穿行在金色大厅、胜利女神厅、文艺复兴厅、维纳斯大厅、蒙娜丽莎大厅……,仿佛穿行在历史的长廊中,面对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心中忽然涌动出莫名的一种情绪和遗憾。这个古老的宫殿里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 艺术珍品,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古代埃及文物馆、绘画馆、雕塑馆、珍宝馆等六大展馆中展出。虽然时间仓促,但重点走马“观画”,还是没有见到中国的艺术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敦煌莫高窟,想到了伯希和。也许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法国大多“来路不正”吧!而中国故宫博物馆里却陈列着法国的“自鸣钟”。(注:法国所藏中国艺术品特别是敦煌文物大多在吉美博物馆和巴黎图书馆。)

卢浮宫紧张的“跑马观画”就要结束了,他使我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逝去的时光里,体味着木乃伊的神秘,回味着蒙娜丽莎的微笑,品味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神韵,低吟着一个个古代艺术大师的名字,从心灵深处充满着一个个艺术圣徒对西方美术发展的追寻和“朝圣” ……。人类是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是值得尊敬的,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

卢浮宫闭馆时间到了,工作人员热情而礼貌的提醒观众;其中有一位工作人员是华人,应我们的请求,他抓紧时间热情地导引着看了离馆前的最后一幅画:扬▪凡▪爱克的《圣母与掌玺官罗兰》。

走出玻璃金字塔,落日的余晖已经散漫了整个巴黎,依傍在卢浮宫旁边的塞纳河静静地流淌着,河面上闪烁着一层一层的橙红色光芒。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2012年12月10日夜  成稿于忘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