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至哈至”杂记

2016-09-08 15:22:43 lizhoulin

“西至哈至”杂记

张建中

 

2014年甘肃画院“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第四阶段“多彩民族”采风写生团,经过武威、张掖走进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入住“西至哈至”宾馆。“西至哈至”这个词,以前我从未看到和听到过,当即询问接待我们的县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地道的裕固族人,他告诉我这与裕固族东迁有关系, “西至哈至”是一个地名,也是裕固族集体记忆中的古老故乡。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西至哈至”这个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风灾,风把附近的沙山卷起来,将人们的房屋、牲畜都埋没了,最使他们难过的是,用黄金建筑的经堂也淹没在了沙山之下,他们再也生活不下去了,便商定举族东迁。他们历尽艰险,走过千佛洞,穿过万佛峡,翻过祁连山,最终来到了这里。裕固族没有文字,但有用民歌和故事传承历史的传统。历史民歌《裕固族来自西至哈至》就用传唱的形式记录了东迁的历史,以类似“回忆谈话”式的结构,在叙述有情节的故事过程中让人们联想到历史的某个时段。后来我在《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一书中找到了《西至哈至》这首民歌:

图片关键词

祈祷拜佛的经堂被黄沙埋了

我们无奈才从西至哈至走来

老祖父指路没有迷失东迁的方向

老匏牛找水才没有渴死

(老人说了)看不见往高处上

不知道的事问长辈

群体迁移

互相有个照应

单独行走

会失去照应

有寺院的地方要祈祷

邻近的民族要攀亲结缘

可汗的恩情不要忘

兄弟之间要以礼相待

到了荒野不会饿死

有红柳的地方就要驻扎下来

游牧生活不要放弃

要爱护所有的生灵

低吟着这首民歌,仿佛回到遥远的过去,一位经历了苦难和艰辛的老人,平和慈祥地为后辈的儿孙回忆着迁徙的历史并传授着生存的经验。而我从中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伦理道德,生存方式和环境意识。

民歌的开始就说“祈祷拜佛的经堂被黄沙埋了/我们无奈才从西至哈至走来”叙述了安放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堂”被毁,“无奈”中选择了东迁。可见宗教信仰对裕固族人的影响。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吾”有密切关系。“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吾”的族名。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吾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黄头回纥即今日裕固族的祖先。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演变。最早信奉萨满教,唐贞观年间改信摩尼教,但并未排斥萨满教。后丝绸之路河西一带佛教兴盛,成为主要信仰。元统治后,开始信仰藏传佛教萨迦派,后信仰黄教(格鲁派)。清时格鲁派佛教成为裕固族的主要信仰。现肃南裕固族地区有9座寺院开展正常佛事活动,著名的有马蹄寺,文殊寺,红湾寺,康隆寺等。其建筑既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又有裕固族特色。

图片关键词

民歌中还反映出裕固族人尊老敬老,民族团结,兄弟友爱的伦理道德观念。“老祖父指路没有迷失东迁的方向”、“不知道的事问长辈”,强调了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在东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长辈们的阅历、经验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孝道”在裕固族人生活中的位置。“邻近的民族要攀亲结缘”这一句强调了不同民族间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对西部多民族地区的平和相处,本民族的发展壮大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兄弟之间要以礼相待”,强调了兄弟友爱的伦理观念。

歌的最后写道:“有红柳的地方就要驻扎下来/游牧生活不能放弃/要爱护所有的生灵”。正是这个生存理念,使裕固族人找到了一块风景秀丽,水草丰美的世外桃源——肃南。这里有纵贯全境的祁连山,有广袤无垠的千里草原,葱茏苍郁的原始森林,茫茫无际的大漠戈壁,碧波荡漾的天池海子,绚丽奇特的丹霞地貌,更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丰富的天然植物,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站在肃南县的街上,看着幸福而热情的裕固族人,我想起了芬兰前总统曼内海姆1907年在裕固地区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话:“在跟他们分手的时候,突然使我领悟到,这支居住在南山脚下小小的、迷失了的突厥部落,肯定正在走向消亡。”裕固族消亡了吗?我无声的笑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历经磨难的裕固族人不仅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在迁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体系。其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服装配饰,传统饮食,以及故事、传说、歌舞等民间艺术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迁,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势不可挡,裕固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融入现代生活中,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许会逐渐消失,但裕固族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正在改变和提升,民族文化正在蓬勃发展......

 

201411月于甘肃画院